植物或許被低估了。它們不僅記得在何時被人觸碰過,而且有研究表明,它們不必借助大腦或復雜的神經系統,就能進行復雜程度與人類不相上下的風險決策。它們評判風險的效率甚至比我們還要高。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7月1日報道,這一研究成果已于周四發表在美國《當代生物》半月刊上。研究人員發現,面對兩個花盆——其中一個營養含量恒定,另一個營養含量變化不定——如果營養條件足夠差,植物會偏好神秘莫測的那個花盆。
參與這項研究的以色列特爾海學院植物生態學家哈加伊·謝梅什說,“如果植物可以簡單地解決問題”,那人類或許也能做到,“我們擁有奇妙的大腦,但我們在大部分時間里或許并未使用它”。
在一系列試驗中,謝梅什博士和牛津大學行為生態學家亞力克斯·卡切爾尼克種植了一些豌豆,并將豌豆根部一分為二,放進兩個花盆。其中一個花盆的營養含量是恒定的,另一個花盆的營養含量會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隨后,研究人員改變營養條件,讓兩個花盆的營養含量均值同樣高或同樣低。他們的問題是:豌豆會更偏好哪一個花盆呢?
當營養不足時,營養含量變化不定的花盆里的豌豆生出了更多的根;但當營養充足時,它們更傾向于營養含量恒定的花盆。豌豆以某種方式知道,該在什么時候冒險。卡切爾尼克博士說:“它們連智力低下都算不上,它們沒有大腦。”
從進化角度看,竭力求生的植物如此行事是說得通的。
沒有參與此項研究的英國沃里克大學行為心理學家尼克·沙特爾說:“在糟糕的條件下,成功的唯一機會就是放手一搏并期待好的結果,植物就是這樣做的。”
植物的這種復雜行為為所謂的風險敏感性理論提供了支撐。科學家一直難以在昆蟲和動物身上檢驗這種理論。根據該理論,當一個有機體要在確定和不確定的結果之間做出選擇時,如果情況良好,有機體便會謹慎行事,如果情況很糟,則會選擇冒險。
用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為什么賭博輸錢的人會繼續賭下去,為什么只有吃下足夠的食物才能捱過寒冷夜晚的鳥兒即便不知能找到什么也要四處覓食,而不是待在某處守著數量確定但并不夠吃的食物。
目前尚不清楚沒有大腦的豌豆是如何評估風險的。但謝梅什博士認為,它們一定是遵循著某些簡單的規則,而不是進行推理。“即便沒有認知能力或奇妙的神經系統,還是可以做出一些相當復雜的行為。”
或許,我們都應該欣然接納自己那并不十分聰慧的大腦。